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

tamoadmin 文化交流 2024-04-02 69 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技术、传统生产知识、传统生活知识、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类文化事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非物质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前者是非物质的、无形的。

2.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

3.地域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人们的人文环境,价值观决定了不同地域年画的内容和所追求的精神满足感的不同。

4.可接受性: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讲的,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共同体、团体和个人所接受。这些表达和实践只有能够得到共同体内成员的认可,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能被共同体或个人所接受,才能成为民族文化财产。

5.目的性:也可称为功利性,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向而言的。功利性能否实现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功利性目的能够顺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则能够顺利进行;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必然受到威胁,也必将会被现实所抛弃。

6.非孤立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密切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发展和演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一定环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7.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

8.共享性: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它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共享性、活态性、以人为载体。

9.以人为载体: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追问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为您提炼了 5 个关键词,查找到 71215 篇相关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的特点
非物化的文化遗产的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