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如戏剧、音乐、舞蹈等;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5.传统手工艺: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机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化部等。例如,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则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中国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标志和吉祥物设计征集活动。这个活动旨在凸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整体形象特点,提升影响力,并通过征集形象Logo和吉祥物设计,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追问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为您提炼了 5 个关键词,查找到 12681 篇相关资料。